běi wèi

拼音
běi wèi
注音
ㄅㄟˇ ㄨㄟˋ
词性
名词

北魏的意思

词语解释

北魏běi wèi

  1. 北朝之一公元386-534,鲜卑人拓跋珪所建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参看“南北朝”。

引证解释

  1. 指 秦 汉•之际 魏豹 建立的政权。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汉•王发 蜀汉定 三秦 ;涉 西河 之外援 上党 之兵;下 井陘,诛 成安君 ;破 北魏。”
    司马贞 索隐:“谓 魏豹 也。 豹 在 河 北故也。亦谓 西魏以 大梁 在 河 南故也。”

  2. 朝代名。亦称 后魏 (386-534)。 北朝 诸国之一。 鲜卑 人 拓跋珪 所建。后来分裂为 东魏 和 西魏。

    《陈书·何之元传》:“獫狁 孔炽鯁我中原,始自一君,终为二主,事有相涉言成混漫。今以未分之前为 北魏既分之后 高氏 所辅为 东魏,宇文 所挟为 西魏所以相分别也。”

  3. 指魏碑体。

    《冷眼观》第七回:“右首是 陶濬旦 的北魏‘避月阁十八岁小影’八个大字。”

国语辞典

北魏běi wèi

  1. 后魏的别名。参见「后魏」条。

网络解释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北魏的字义分解

  • 北 [ běi ]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 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 2. 打了败仗往回逃。 败北。 北 [ bèi ] 1. 古同“背”,违背,违反。

  • 魏 [ wèi ] 1. 古代宫门上的楼台。 魏阙(古代宫门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边两旁有悬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来代指朝廷)。 2.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3.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之一。 4. 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之一。 北魏。魏碑(北朝碑刻的统称)。 5. 姓。

北魏造句

1、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率领大军南侵,并包围了淮北重镇彭城。

2、这是中唐时期的一幅佛教壁画,其“涅槃经变”主题是北魏以来就开始流行的题材。

3、研究结果表明大同北魏居民属于亚洲蒙古人种,并且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在形态特征上最为接近。

4、北魏前期,平城作为北魏首都,是在和西域诸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平台。

5、吐谷浑与北魏、隋朝和唐朝的关系。

6、从周朝的“封邦建国”到北宋文官制度的全面繁荣,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到王安石庆历新政,中原大地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推动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递进。

7、公元450年,宋文帝刘义隆准备出兵进攻北魏,与尚书仆射徐湛之商议此事,结果步兵校尉沈庆之大不以为然,说道:“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8、这一族世居尔朱川(现山西朱家川),自称为尔朱氏,在北魏初投靠。

9、中新网太原7月1日电(胡健)记者1日从山西省云冈石窟研究院获悉,经中国多位文博专家研究讨论,通过了采用摹制法对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墓室进行抢救性保护。

10、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在少室山五**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首传禅宗。

北魏的相关词语

【北魏】的常见问题

  1. 北魏的拼音是什么?北魏怎么读?

    答:北魏的拼音是:běi wèi
    点击 图标播放北魏的发音。

  2. 北魏是什么意思?

    答:北魏的意思是:后魏的别名。参见「后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