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6年,由白区转移到延安,意味着丁玲彻底完成了从个体到集体的精神选择,完成了身份意识的重建与确定。丁玲的自救是通过政治身份的选择与确立完成的。
2、加入“左联”以后,丁玲创作风格、内容、题材的急剧转变典型地反映了一定时期流行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3、建国初期,为了营构政治化文学新体制,丁玲以较多的批评文字和不多的创作发出了自己作为“小号兵”呐喊助阵的声音。
4、但“左转”之后,丁玲又无法摆脱“政治体制”对“人的主体性”的监押,日渐丧失了“自由”的意志和独特的创作个性。
5、同时湖湘文化对丁玲个性气质的内在塑造和瞿秋白、冯雪峰等早期共产党员对丁玲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影响,也使得她最终选择了革命文学。
6、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描写了位于桑干河畔的涿鹿县温泉屯翻天地覆的土改斗争,丁玲与这里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7、1955年“丁陈反党集团案”对于丁玲的迫害影响虽然很大,对其影响更深远的还是1933年那次,刚刚擦干胡也频血迹的丁玲,经历了终其一生苦难的“三年囚居”。
8、1947年,丁玲曾在涿鹿的温泉屯创作出反映土改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9、在那丰腴的白嫩脸庞上,特别刺目的是眼圈周围,因哭泣而起的红晕,像涂了过多的胭脂一般。丁玲。
10、太阳初升,雾气霭霭,初秋的晨风当中带着丝丝凉意,吹得宫殿内的风铃丁玲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