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àng

拼音
yù ràng
注音
ㄩˋ ㄖㄤˋ
繁体
豫讓

豫让的意思

词语解释

豫让yù ràng

  1. 春秋战国间晋人。为晋卿智瑶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见《史记·刺客列传》

引证解释

  1. 春秋 战国 间 晋•人。为 晋•卿 智瑶 家臣。 晋出公 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 赵、韩、魏 共灭 智氏。豫让 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 赵襄子 未遂,后为 赵襄子 所捕。临死时,求得 赵襄子 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见《史记·刺客列传》

    《吕氏春秋·论威》:“冉叔 誓必死於 田侯而齐 国 皆惧; 豫让 必死於 襄子,而 赵氏 皆恐; 成荆 致死於 韩主而 周 人皆畏。”
    唐•张九龄 《上姚令公书》:“君侯察其苟附及不轻受就而厚之,因而用之,则 禽息 之首,为知己而必碎; 豫让 之身感国士而能漆。”
    后亦泛指刺客。 明•无名氏 《鸣凤记·陆姑救易》:“欲存 豫让 心先试 荆軻 剑。”
    陈衍 《辽诗纪事·耶律乙辛<十香词>》:“上尝召 登(单登 )弹筝。后諫曰:‘此叛家婢,女中独无 豫让 乎,安得轻近御前?’”

国语辞典

豫让yù ràng

  1. 人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晋人。初事范中行氏,不为重用又事知伯,知伯以国士待之。后知伯为赵襄子所灭,让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使人不复识其形状,欲刺赵襄子,为知伯复仇,事不成而死。

网络解释

豫让

豫让,姬姓,毕氏。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国正卿智伯瑶的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联手在晋阳之战中攻打智氏智伯瑶兵败身亡。为了给主公智伯瑶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历史典故。

豫让的字义分解

  • 豫 [ yù ] 1. 欢喜,快乐。 豫附。豫游(逸乐嬉游)。不豫之色。 2. 同“预”。 3. 安闲,舒适。 逸豫。 4. 古同“与”,参与。 5. 中国河南省的别称。 豫剧(亦称“河南梆子”)。

  • 让 [ ràng ] 1. 不争,尽(jǐn)着旁人。 让步。让位。谦让。 2. 请。 让茶。 3. 许,使。 不让他来。 4. 任凭。 让他闹去。 5. 被。 让雨淋了。 6. 索取一定代价,把东西给人。 出让。转(zhuǎn )让。 7. 闪避。 让开。当仁不让。 8. 责备,谴责。 “二世使人让章邯”。 9. 古同“攘”,侵夺。

豫让造句

1、豫让是史公倾心描绘的悲剧人物形象。

2、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3、刺客豫让的形象历来被人忽略。

4、在他之前56年,有一个刺客豫让,两刺赵襄子未遂;在他死后173年,荆轲刺秦不成死于非命。

5、唔,王公子不是也与我讲过国士豫让漆身吞炭的故事么,‘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6、岂不闻豫让‘众人国士’之论乎?刘玄德待云长不过恩厚耳,丞相更施厚恩以结其心,何忧云长之不服也?

7、智伯定睛一看,原来是首阳山的侠士豫让,遂行礼道:“豫壮士,还记得本帅三至首阳,徒步寻访先生之事否?”。

8、许客三人能死义,杀身豫让未为奇。

9、若忙碌是一个借口,那么请不要开口,若压力是一个借口,那么也请不要开口,若周末可以是一个十字路口,那么别犹豫让快乐出口。

10、然后做出那一连串让人自愧不如的举动…乔装罪役,漆身吞炭!襄子的知情,豫让的重义。

豫让的相关词语

【豫让】的常见问题

  1. 豫让的拼音是什么?豫让怎么读?

    答:豫让的拼音是:yù ràng
    点击 图标播放豫让的发音。

  2. 豫让是什么意思?

    答:豫让的意思是:人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晋人。初事范中行氏,不为重用,又事知伯,知伯以国士待之。后知伯为赵襄子所灭,让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使人不复识其形状,欲刺赵襄子,为知伯复仇,事不成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