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君王或自以为圣哲,常师心自用,固执己见,遂致臣下多曲意逢迎,不敢进言。
2、雍正、乾隆都自负才辩,喜欢跟臣下打笔墨官司,御笔上谕动辄数百言。
3、百官来贺,明帝喜不自胜,遂征集臣下意见为第六子取名。
4、赵佶还曾放下皇帝的架子,亲自为臣下烹茗调茶。
5、凡主相臣下百吏之属,其於货财取与计数也,宽饶简易,其於礼义节奏也,陵谨尽察,是荣国已。
6、李世民自己,时时注意以史为鉴,夙兴夜寐,居安思危,同时也不忘对臣下不时进行诫励。
7、且君为臣之标率,君不向道,臣下将化之,而朋比作奸,天下事尚忍言哉!臣恐商家六百余年基业,必自陛下紊乱之矣。
8、臣与二虏,势不并立,阿西特罗、罗德曼不除,臣下誓死不归,庶凭陛下威灵,使微意获展,然后陨首谢国,没而无恨。
9、此乃臣下慎重国法之意,谁知张昌宗驭下不严,恶仆豪奴,不计其数,胆敢在半途图劫,将纸旗撕踹,殴辱公差。
10、仁宗后期常因疾病不能临朝听政,又没有皇储,这便激起许多大臣的议论,“中外惴恐,臣下争以立嗣固根本为言”,尤以包拯、范镇言辞最为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