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ǐng zhī shì

拼音
dǐng zú zhī shì
注音
ㄉㄧㄥˇ ㄗㄨˊ ㄓ ㄕˋ
词性
成语
繁体
鼎足之勢
近义词
三分鼎足 鼎足而立 三足鼎立

鼎足之势的意思

词语解释

鼎足之势dǐng zú zhī shì

  1. 形势如同鼎的足比喻三方对立的形势。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势成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2. 亦说“鼎足之形。

引证解释

  1. 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参见“鼎足而立”。

    晋•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晧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 泰山 共相终始。”
    《晋书·皇甫谧传》:“故 冯 以弹剑感主 女 有反赐之説, 项 奋拔山之力, 蒯 陈鼎足之势, 东郭 劫於 田荣颜闔 耻於见逼。”
    《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先取 荆州 为家后即取 西川 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国语辞典

鼎足之势dǐng zú zhī shì

  1. 比喻三方面分别对立的局势。

    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
    《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吾欲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

鼎足之势的字义分解

  • 鼎 [ dǐng ] 1.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 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2. 锅。 鼎罐。鼎锅。 3.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国运)。 4.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 鼎峙。鼎足之势。 5. 大。 鼎族。鼎臣。鼎力支持。 6. 正当,正在。 鼎盛(shèng )。

  • 足 [ zú ] 1. 脚。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足迹。足球。足坛。失足。高足(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足轻重。画蛇添足。 2.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 鼎足。碗足。 3. 充分,够量。 足月。足见。足智多谋。 4. 完全。 足以。足色。 5. 值得,够得上。 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6. 增益。 以昼足夜。

  • 之 [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 “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 久而久之。 7. 往,到。 “吾欲之南海”。

  • 势 [ shì ] 1. 权力,威力。 势力。权势。势利。势均力敌。 2.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 姿势。气势。山势。局势。虚张声势。守势。势必。势能。势不可挡。因势利导。

鼎足之势造句

1、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足之势已形成。

2、周灭之前,中国已为南北对峙,而王氏以周之灭与鼎足之势有关,其意不能详知。

3、既然如此,我们就共同抵抗曹操,形成鼎足之势

4、如此与朱家庄形成鼎足之势,互相联络,防止田尔耕耍花招,来个声东击西。

5、汉口、汉阳居长江之西,当中又被汉水分割为一南一北,而武昌居长江之东,三镇成鼎足之势

6、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7、虽说群龙不可无首,但与其引起江湖祸乱,倒不如废除这武林盟主,各门派形成鼎足之势,和谐相处,共享武林太平。

8、三国鼎立之势已经无法形成,缺乏尖刀力量的其他统领,就算全部加入教廷一方,也不可能与野蛮人一脉,陈雄一方形成鼎足之势

9、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10、!当时阎尔梅并不认为北伐失败就建议史可法收拢高杰旧部继续北伐,进攻并占据军事重镇徐州,最后西征北进控制鲁、豫与徐州形成鼎足之势

鼎足之势的相关词语

【鼎足之势】的常见问题

  1. 鼎足之势的拼音是什么?鼎足之势怎么读?

    答:鼎足之势的拼音是:dǐng zú zhī shì
    点击 图标播放鼎足之势的发音。

  2. 鼎足之势是什么意思?

    答:鼎足之势的意思是:比喻三方面分别对立的局势。

  3. 鼎足之势的近义词是什么?

    答:鼎足之势的近义词是:三分鼎足 鼎足而立 三足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