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áng jīn

拼音
huáng jīn
注音
ㄏㄨㄤˊ ㄐㄧㄣ
繁体
黃巾

黄巾的意思

词语解释

黄巾huáng jīn

  1. 东汉末年张角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借指作乱者寇盗。

引证解释

  1. 东汉•末年 张角 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

    《后汉书·皇甫嵩传》:“角(张角 )等知事已露晨夜驰勑诸方一时俱起,皆着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
    《三国志平话》卷上:“黄巾併聚三十六万。”
    清•赵翼 《读史》诗之七:“康成 居 北海黄巾拜其门。”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二节:“从 秦 朝的 陈胜、吴广、项羽、刘邦 起中经 汉 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

  2. 借指作乱者,寇盗。

    唐•杜甫 《遣忧》诗:“纷纷乘白马攘攘著黄巾。”
    仇兆鳌 注:“白马,指 侯景。黄巾,指 张角。是时 高暉 以城降 吐蕃王献忠 胁 丰王 珙 以迎 吐蕃,吕太一 乘机作乱,故云纷纷攘攘。”
    明•徐渭 《沉叔子解番刀为赠》诗之二:“买驴南归只两句只愁马上逢黄巾。 叔子 见我无所仗解刀赠我行色壮。”
    清•孙枝蔚 《黄河舟中》诗之四:“更闻舟子语,前途满黄巾。”

国语辞典

黄巾huáng jīn

  1. 东汉末年以巨鹿人张角为首的暴民组织。因其徒众皆以黄巾裹头为标帜故称为「黄巾」。

网络解释

黄巾

东汉末年张角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后汉书·皇甫嵩传》:“角(张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勑诸方,一时俱起,皆着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三国志平话》卷上:“黄巾并聚三十六万。”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皇甫义真荡黄巾破梁州贼,征赴城门,赖其子坚寿以免虽卒为三公,亦不大竟其志。” 清·赵翼《读史》诗之七:“康成居北海,黄巾拜其门。”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二节:“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

黄巾的字义分解

  • 黄 [ huáng ] 1.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 黄色。黄昏。牛黄。黄澄澄。信口雌黄。 2. 特指中国黄河。 黄灾。治黄。黄泛区。 3. 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 黄老(黄帝和老子)。炎黄子孙。 4. 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 事情黄了。 5. 姓。

  • 巾 [ jīn ] 1. 擦东西或包裹、覆盖东西的用品,多用纺织品制成。 手巾。围巾。领巾。枕巾。餐巾。巾帼(“帼”是古代妇女的头巾,指妇女,如“巾巾英雄”)。

黄巾造句

1、如果乐安城的黄巾倾城而出就顺势夺了乐安城,如果只出动千人就回师与范惜文夹攻黄巾。

2、高云知道这一战之后黄巾军已经魂亡胆落,巨鹿粮尽必将远逃,于是便分兵移营。

3、过去,我驱逐塞北胡人,击杀黄巾军,常年征战,以为天下指麾可定。

4、新版《三国》中的刘备(于和伟饰)(20张)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5、邹靖闻之大喜,刘备想了下,自己却又还是有些不放心,毕竟黄巾贼人数众多,万一真有不轨之徒挑动,那也难免要造成损失。

6、而黄巾之乱,你麾下所过之处,烧杀抢夺、**掳掠,致使千村万落生荆杞,无数百姓或惨遭荼毒,或流离失所!更加速了这个乱世的动荡!

7、因为各地诸侯叩关讨董,一方面本地军事力量薄弱,一方面为了征集粮草军资又过分逼迫百姓,使得黄巾军再一次有了号召力。

8、豫州其余诸郡大多是黄巾占据,有管亥前番书信,想必皆可传檄而定。

9、只见两个黄巾力士押著李逵,耳朵边有如风两之声,下头房屋树木一似连排曳去的,脚底下如云催雾趱,正不知去了多少远,吓得魂不著体,手足摇动。

10、而由于徐州并未受到黄巾起义的波及,所以经济基础的保留得比较完整,相对民生凋敝的其他地方,徐州简直可以用富得流油来形容了。

黄巾的相关词语

【黄巾】的常见问题

  1. 黄巾的拼音是什么?黄巾怎么读?

    答:黄巾的拼音是:huáng jīn
    点击 图标播放黄巾的发音。

  2. 黄巾是什么意思?

    答:黄巾的意思是:东汉末年以巨鹿人张角为首的暴民组织。因其徒众皆以黄巾裹头为标帜,故称为「黄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