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描写“商人”的词语
共 77 条词语
-
清代北京由报房商人发行贩售类似报纸的出版物。以活体木字排印,内容包括内阁发抄的皇帝谕旨、大臣奏议等京城内的官方文书、政治情报。页数不定,一月一期。[查看详情]
-
故意低报所得或虚报扣除额与费用等,以逃避应纳的税款。[查看详情]
-
以十搏一的利润。泛指商人所得的利润。[查看详情]
-
宋开宝年间所发行的票券。古时商人行贾各地,携钱不便,故常至朝廷所设的便钱务,申请以钱换券,凭券至各州取钱。凡持券兑换,必须当天给付,因其便利取钱,故称为「便钱」。[查看详情]
-
关门不让某人进,比喻排斥…参加或排除在考虑之外。[查看详情]
-
指商贾居奇牟利。语本《汉书·食货志上》:“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颜师古注:“奇赢,谓有余财而蓄聚奇异之物也。”[查看详情]
-
指阴暗面逐渐消失,光明面逐渐增长。也借喻商人以小本牟取暴利。[查看详情]
-
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金和尚》:“后本师死,稍有贵金,卷怀离寺,作负贩去,饮羊登垄,计最工。”②.饮羊登垄 (yǐn yáng dēng lǒng) 解释:形容商人偷工减料,欺诈谋利的行为。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金和尚》:“后本师死,稍有贵金,卷怀离寺,作负贩去,饮羊登垄,计最工。”[查看详情]
-
商人买入货物而转售给消费者。[查看详情]
-
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装腔作势的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查看详情]
-
指大商人。[查看详情]
-
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也作「供不敷求」。[查看详情]
-
城市中的居民。[查看详情]
-
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将斗装满之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尖儿。因此无“尖”不商。后来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无奸不商”,意思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奸诈就不能作商人。[查看详情]
-
取:拿;与:给。指商人囤积物资,待时出售以获厚利。[查看详情]
-
形容商人从四面八方迅速集合在一起。[查看详情]
-
①.从事买卖的人。②.特指商朝人。[查看详情]
-
①.奔波;颠沛。②.犹言随大流。[查看详情]
-
经商的胡人。后亦泛称外国商人。[查看详情]
-
指身上的穿戴;服装的式样;穿戴的方式。[查看详情]
-
①.歇市,停止市集。②.商人为某种要求,而联合起来停止营业。[查看详情]
-
别人舍弃的,我去取来。语出比喻见解高超,异于常人,能取别人所不要的,作为他日的需用。[查看详情]
-
深历世情而极奸诈狡猾的人。也作「老奸巨滑」。[查看详情]
-
同业团体。由同一行业的人组织而成,议定行规,由成员共同遵守。同业若生纠纷,则由行会干部出面调解。[查看详情]
-
贩布的商人。[查看详情]
-
旧时对于从事汇兑、存寄业务的钱庄称为「票号」。[查看详情]
-
承揽某种货物,负责销售。[查看详情]
-
积存物品,等待该物品短缺或需求量高的时候,再以高价出售。也作「屯积居奇」。[查看详情]
-
意思是指大商人。[查看详情]
-
积存物品。也作「屯积」。[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