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描写“立秋”的词语
共 32 条词语
-
即三伏。因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分别自夏至后的第三、第四个庚日开始,而末伏自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故三伏亦称“庚伏”。[查看详情]
-
指春、夏、秋三季的涨水期。第一汛叫春汛,或名桃汛、桃花汛、桃花水,汛期大概在清明节后二十日。第二汛叫伏汛,汛期在春汛后至立秋前。第三汛叫秋汛,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参阅清朱扆《河防志》卷五。[查看详情]
-
①.犹仙枣。②.枣的一种。形大而甜美。[查看详情]
-
湖北省名塔。在麻城县西十公里的九龙山上。相传为唐德宗时虚应禅师所建。因有柏树盘生于中,每至立秋日午,塔四面无影,故名。系砖砌仿木结构,七层六角重檐楼阁式,其左右上角各置一小龛,中供佛像。布局疏朗而巧妙,内有螺旋踏道,可登顶远眺。[查看详情]
-
雷声。[查看详情]
-
比喻立秋后仍然炎热的天气,称为「秋老虎」。[查看详情]
-
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秋和五方之西、五色之白相配应,故于立秋日,天子率百官出西郊祭白帝,迎接秋季到来。[查看详情]
-
古代祭祀地神的处所。多在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日,设屋祭祀。[查看详情]
-
二十四节气之一。国历八月七日、八日或九日,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查看详情]
-
立秋以后。指秋收以后。[查看详情]
-
四通八达的大路。[查看详情]
-
(1)中伏 [ zhōng fú ]三伏的第二伏。指夏至后第四庚日。(2)中伏 [ zhòng fú ]中了敌人的埋伏。[查看详情]
-
①.五音中的商音。②.秋声。[查看详情]
-
一年中介于夏、冬之间的季节。此时气候逐渐凉爽。北半球定为从秋分到冬至的时期。我国指从立秋到立冬的三个月,相当于国历的九、十、十一月。[查看详情]
-
天子祭天地的大礼。[查看详情]
-
《汉书·五行志上》:“立秋而鹰隼击。”后因以“鹰风”指秋风。[查看详情]
-
金气伏藏。多用以指炎热的伏天。按我国农历,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此即所谓“庚日必伏”,而庚,五行属金,金畏火而金气伏藏,故称。[查看详情]
-
立秋以后,在农地上锄草、松土,使作物早熟,防止杂草生长,称为「芟秋」。[查看详情]
-
立秋日食瓜的习俗。[查看详情]
-
午时。不好也不坏的时机。古代以春、夏、秋、冬四时配木、火、金、水四行,另分立秋前十八日配土,名为“中央时”,简称“中时”。后因以泛指夏末。[查看详情]
-
传说上古帝王少皞时的官名。[查看详情]
-
古代农家于立秋后第五戊日,举行酬祭土神的典礼。[查看详情]
-
形容颇有寒意。[查看详情]
-
祭祀社神的日子。立春后第五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戊日为秋社。[查看详情]
-
牵扯延缓。[查看详情]
-
①.旧指打短工者接受雇用。②.指商品不时鲜,已过产销旺季。[查看详情]
-
①.年华。②.草木。[查看详情]
-
又称咬秋,岁时风俗。即立秋日吃瓜。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查看详情]
-
①.若干。指数量。②.很多、许多。③.或多或少。[查看详情]
-
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古时以此为春社、秋社之日。[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