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描写“立春”的词语
共 54 条词语
-
啃春又称咬春,中国岁时风俗,中国北方京、津等地立春日有吃春饼和生萝卜的习俗[查看详情]
-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查看详情]
-
上古于立春日祭青帝,立夏日祭赤帝,立秋日祭白帝,立冬日祭黑帝;后汉除祭四帝外,又于立秋前十八日祭黄帝。用以迎接四季,祈求丰年,谓之“迎气”。[查看详情]
-
中国习俗立春日称为「春朝」,此日不论家家户户,彼此相互庆贺,称为「拜春」。[查看详情]
-
①.条风。八风之一。②.整顿风俗。[查看详情]
-
“斗柄回寅”是句成语,中国古代是以地平坐标系中的正北顺时针偏60度的地方为寅比农历立春节气。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了寅方,即在时间上到达了农历正月,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地回春,代表一年的开始的意思。[查看详情]
-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日的合称。参见「四离四绝」。[查看详情]
-
①.风格。②.风的本体、实质。[查看详情]
-
谓东郊、南郊、西郊、北郊、中郊。古代礼仪,帝王于五郊设祭迎气。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兆,祭黄帝·后土;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查看详情]
-
迎春的诗。[查看详情]
-
①.指传说中联结男女婚姻的红线。②.指传说中的续命丝。典出《艺文类聚》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查看详情]
-
二十四节气之一。国历二月三日、四日或五日,我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查看详情]
-
旧时年终或立春时节驱鬼迎神赛会迷信活动。[查看详情]
-
汉族节日风俗,在南阳镇平一带,农村妇女习于立春日用彩色绸布剪制‘春鸡”、“春燕”、“春花”、“春柳’等,缀于小儿臂上,男左女右,以为立春之标志。[查看详情]
-
北京立春日食生萝卜的习俗。[查看详情]
-
1.开与关。《周礼·天官·阍人》:“閽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以时启闭。”《梁书·处士传·何胤》:“别为小閤室,寝处其中,躬自启闭,僮僕无得至者。” 宋曾巩 《司门制》:“门关筦键之事,启闭出入之节。”2.古称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杜预 注:“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3.泛指节气。《晋书·律历志中》:“启闭升降之纪,消息盈虚之节。” 南朝梁陆倕 《<新刻漏铭>序》:“时乖启闭,箭异錙銖。”[查看详情]
-
①.旧说南朝梁·刘勰(2) 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②.农历元旦。因正月初一为年、时、月、日的开始,故名。[查看详情]
-
①.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日的合称。参见「四离四绝」。②.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缮写,邵竦篆额,都是一时精笔,世称为「四绝」。见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文儒》。[查看详情]
-
明清礼仪制度。立春前一日,预设春山、宝座、芒神、土牛,各案于礼部,届日各官俱朝服,生员俱顶戴公服,自部舁案,天文生导引,由东长安左门、天安门、端门各中门入,至午门前,恭进于皇帝皇后,谓之“进春”。[查看详情]
-
装饰华丽的车马。明·无名氏也作「宝马香车」。[查看详情]
-
①.周礼六篇之一。叙述春官宗伯所司,掌建国辨方正位,社稷宗庙祭祀,及礼的推行和 禁令。②.礼部的别名。参见「礼部」条。[查看详情]
-
①.秦汉方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胜,附会王朝的命运,以木胜者为木德。②.谓上天生育草木之德。亦特指春天之德,谓其能化育万物。语出《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孔颖达疏:“盛德在木者,天以覆盖生民为德,四时各有盛时,春则为生,天之生育盛德,在于木位。”[查看详情]
-
①.春天。②.春天的太阳。[查看详情]
-
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日。[查看详情]
-
传统岁时风俗。立春是一年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每年立春这天,普天同庆,接春的各种仪式比欢度新春佳节还要隆重。[查看详情]
-
立春前的雷。[查看详情]
-
白色细绢。可用以制衣、书写等。[查看详情]
-
泛指江西地区。其他位于古代吴地的上游,楚地的下游,如吴楚之头尾,故称为「楚尾吴头」。也作「吴头楚尾」。[查看详情]
-
以面团擀薄烙熟的面皮,卷包五花肉丝、豆芽、香菜、红萝卜丝、豆干等而制成的饼。为腊月十六、立春日的应节食品。[查看详情]
-
插于发饰上的饰物。[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