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学生代为力辞。
2、启功作为一代博学鸿儒,不仅是鉴定权威、书法名家,而且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席、西泠印社社长、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成员。
3、康熙十八年的特科——博学鸿儒在当时颇受瞩目,在清朝历史上也堪称盛事。
4、国学院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土壤和培养模式,既有博学鸿儒讲学,又有游学实践。
5、其授课教师,都是教授,皆为博学鸿儒;有学术名宿,亦有科研新锐;有长江学者,亦有“杰出青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6、明亡隐居,巡按以“博学鸿儒”荐,乃剪发衣缁,逃入深山,布衣蔬食以终老,日以著作自娱。
7、顾、黄、王坚持游击战,打了十几年,九死一生,还可坚持,康熙一开科举,还颁布特殊政策,对这些前朝义士开“博学鸿儒”科,免考入仕,黄宗羲就难办了。
8、王仕让,铁观音始祖,清雍正10年中副贡,乾隆6年举博学鸿儒报罢,延入三礼馆分修《仪礼》,后为湖广黄州府蕲州通判,著有《六经训解》。
9、杰出校友是每个校长都喜欢在演讲中列举的,除了举出公认的博学鸿儒或功成名就之士外,记者发现,为加强“贴近性”,校长们也开始注重讲述在校生的故事。
10、在明朝廷官员中,受洗入教者包括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博学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