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须垂竹帛,静胜是功名。
2、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始为显矣。
3、……所欲著之竹帛者,盖尚有三四种。
4、自非尽节竭诚,将何以垂名竹帛?仇池接近边境,兵革屡兴,既劳士卒,亦动民庶,皆由镇将不明,绥禁不理之所致也。
5、对于孙叔敖与楚庄王霸业的关系,古人早有确评,《吕氏春秋》说,“(孙叔敖)使庄王功绩著乎竹帛,传乎后世”。
6、方欲挂旆嵩、华,悬旌冀、赵,刘夷荡涤,一匡宇内;陛下朝服济江,告成东岳,使大梁与轩黄等盛,臣与伊、吕比功,垂裕后昆,流名竹帛,此实生平之志也。
7、“黄帝时,仓颉比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
8、昔每与庞统共相誓约,庶托足下末踪,尽心于主公之业,追名古人,载勋竹帛。
9、愿诸公善事使君,以图名垂竹帛,功标青史,切勿效庶之无始终也。
10、千里生知道大力将想说什么,也知道其实双方无论怎么说,另一方都不会信服,当下环顾草庐内满满的竹帛书卷,想要岔开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