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描写“春分”的词语
共 55 条词语
-
①.历书。②.正朔,引申为气数、国运。「历」文献异文作「历」。③.玉膏,民间传说中的仙药。[查看详情]
-
春分。[查看详情]
-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前一天合称四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合称四絶。旧时星相术士以为忌日。[查看详情]
-
①.历正的属官,专司春分、秋分。②.泛指历法官。③.谓由历法官颁布节气。[查看详情]
-
细雨微风。多指春景。[查看详情]
-
古代把黄道带分为十二等份,叫做黄道十二宫,每宫包括一个星座。它们的名称,从春分点起,依次为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双鱼。由于春分点移动,现在十二宫和十二星座的划分已不一致。[查看详情]
-
二十四节气名称之一。国历三月二十或二十一日,太阳直射赤道,这天昼夜长短平均,以后昼渐长,夜渐短。[查看详情]
-
古代帝王祭日的地方。[查看详情]
-
春季时于农作物上所施的肥料。[查看详情]
-
①.宋代以后大学士系殿阁衔,故称为「殿阁」。②.宫殿与楼阁。[查看详情]
-
形容春天的山景如微笑般明媚动人。[查看详情]
-
形容天气晴朗。[查看详情]
-
地球自转一周实际所需的时间,或春分点两次经过同一子午圈所需的时间,也就是某一个恒星两次经过同一条子午线所需的时间。一个恒星日等于23小时56分4秒。[查看详情]
-
代表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的位置。每十五度设一个,共有二十四个节气,两个节气间平均差约十五天,但因地球绕日速度随距日远近而变,所以节气间距略有不同。古代天文家以二十四气分配十二月,在月首的称为「节气」,如立春、清明,在月中的称为「中气」,二者又通称为「节气」。[查看详情]
-
太阳年。地球由春分点出发回至原点所需时间。一回归年等于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查看详情]
-
旧时祭日之处。在今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东南。明嘉靖九年建。明清二代均于每年春分日遣官致祭,清制遇甲丙戊庚壬年由皇帝亲祭。参阅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礼义·日月坛》、《清会典事例·礼部·中祀》。[查看详情]
-
柳条低垂,莺声婉啭。形容春天景色的美好。[查看详情]
-
①.音乐合于节拍。比喻为适中节度。②.中的、确著。[查看详情]
-
赤道平面和黄道的两个相交点的一个,冬至后,太阳从南向北移动,在春分那天通过这一点。[查看详情]
-
①.青色的气体。②.青色的云气。③.谓春天的气氛。④.植物散发出来的气息。⑤.怒气。[查看详情]
-
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查看详情]
-
①.亦作“裨苙”。②.鸟名。即鵧鷑。亦名鹎鵊。似鸠,身黑尾长而有冠。春分始见,凌晨先鸡而鸣,其声“加格加格”,农家以为下田之候,俗称催明鸟。[查看详情]
-
①.鼓动鳞甲。②.裂开种皮。[查看详情]
-
园子里充满春天娇美茂盛的景色。[查看详情]
-
①.指古代帝王于正月朔日或春分日出东郊迎祭太阳。②.向日;随日。[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