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g bào

拼音
jīng bào
注音
ㄐㄧㄥ ㄅㄠˋ
繁体
京報

京报的意思

词语解释

京报jīng bào

  1. 清代北京由报房商人发行出售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用活体木字排印。

    official newspaper;

引证解释

  1. 清•代 北京 由报房商人发行出售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用活体木字排印。内容包括内阁发抄的皇帝谕旨大臣奏议等官方文书和有关政治情报。多者十馀页少者五、六页,一月一期。至 清 末为近代报纸所代替。参阅《六部成语注解·京报起源》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个旨意从内阁抄了出来,几天儿工夫就上了京报。”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见京报有他的奏章説是已经降了多少每人给与剃刀一把大约总有些降服的。”

国语辞典

京报jīng bào

  1. 清代北京由报房商人发行贩售类似报纸的出版物。以活体木字排印内容包括内阁发抄的皇帝谕旨、大臣奏议等京城内的官方文书、政治情报。页数不定一月一期。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个旨意从内阁抄了出来,几天儿工夫,就上了京报。」
    《二十年目睹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见京报有他的奏章,说是已经降了多少,每人给与薙刀一把,大约总有些降服的。」

网络解释

京报 (民国《京报》)

京报是中国古代民间刊印的以“邸钞”为内容的公开出售的原始形态的报纸。始见于明末盛行于清代,消亡于辛亥革命后。它与“邸钞”实质上是同一性质区别在于“邸钞”是由朝廷主持主要以手写的形式通过一定的组织系统向各级行政机构传播;京报是以印刷为主由小私有者所经营因在京城编印而获其名。京报印刷一般是先用胶泥活字后用木活字或铅字,日出七、八页至十数页一小册鼎盛时总发行量超过1万份。因为多用黄纸作封面所以被称为黄皮京报京报内容主要是三部分:首先是朝廷政事动态其次是谕旨,最后是奏摺。到了后期它派生出两种出版物:一是《谕摺汇存》,一是《邸钞汇编》。这两种出版物的特点是篇幅多特别是章奏部分容量很大又分编子目,合订成卷,所以人称是扩大了的京报。鸦片战争后它与近代报纸交叉存在包括《申报》在内的许多报纸辟有栏目每天转载它的消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起着“官方”通讯社的作用。几个世纪以来它的业务范围始终与“邸钞”相同它的活动始终是充当着统治者的传声筒为没落的封建阶级服务的。这既说明它能不遭禁止而长期存在的原因,也说明它的性质和它所起的作用。

京报的字义分解

  • 京 [ jīng ] 1. 国都(现特指中国首都北京)。 京城。京都。京华(因京都是文物、人才汇集的地方,所以称京都为“京华”)。京畿(国都和国都附近的地方)。京剧。京师(首都的旧称)。京绣。京菜。 2. 大。 3. 古代数名,指一千万,亦指一亿兆。 4.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京族。 5. 姓。

  • 报 [ bào ] 1. 传达,告知。 报告。报喜。报捷。报考。报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报废。 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 简报(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报。情报。晚报。画报。报端。 3. 回答。 报答。报恩。报仇。报国(报效祖国)。报酬。 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 报应。

京报造句

1、来自中国的消息说,至少有100名新京报的记者星期四停发新闻.

2、新京报说,河南省省会郑州星期二的纠纷发生前,公路稽查人员要求司机停车,检查他们是否缴纳了养路费。

3、据新京报新媒体报道,杨树上像毛毛虫一样的东西是杨树花,开水煮10来分钟,可以凉拌也可以做饺子馅儿。

4、新京报小记者赵苓雅(北京实验学校六年级二班)摄今年1月16日,到海淀公共安全馆体验的学生们在“玩耍”中学习安全知识。

5、身份证算号器伪造信息可购票按照该知情人提供的方法,昨日下午,新京报记者首先用“身份证算号器”进行搜索,查询出不少在线算号网站。

6、新京报记者现场了解到,目前已检出液碱、碘化氢、硫氢化钠、硫化钠等4种物质。

7、Gmc城市展厅开业新京报讯(记者谢涛)5月26日,通用汽车授权的捷邦国际Gmc展厅在北京开业,这是捷邦国际在国内的第二家直营店。

8、在毛晓峰被调查的同时,多位知情人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民生银行监事长段青山涉嫌山西令家腐败窝案。

9、新京报讯(记者李媛)科龙起诉格林柯尔侵占资金的民事案件历时8年终于有了结果,海信科龙将于9月9日复牌。

10、新京报讯(记者吴为)记者昨日在大兴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走访时了解到,为完成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相关部署,该基地已有14家企业搬迁离京。

京报的相关词语

【京报】的常见问题

  1. 京报的拼音是什么?京报怎么读?

    答:京报的拼音是:jīng bào
    点击 图标播放京报的发音。

  2. 京报是什么意思?

    答:京报的意思是:清代北京由报房商人发行贩售类似报纸的出版物。以活体木字排印,内容包括内阁发抄的皇帝谕旨、大臣奏议等京城内的官方文书、政治情报。页数不定,一月一期。